《留學記趣.奧地利》(朱偉舜,共和媒體有限公司)
推介人姓名:黃坤堯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日期:2006 年 11 月 21 日
奧地利對廣大的香港讀者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音樂之都維也納、藍色的多瑙河、史特勞斯、莫札特、佛洛伊德等一連串響噹噹的名字;陌生的是大家都不知道奧地利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
她絕對比不上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享負盛名,甚至也比不上東歐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諸國有較高的知名度。她是位於東、西歐之間的內陸國家。不過,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奧地利卻是叨陪末席的第八個國家,看來還有一點奧匈帝國的霸氣,名留青史。不過,這都是上一代的事了,為了珍惜和平,往者已矣,我們要往前看。
《留學記趣.奧地利》是一位留學生的心靈紀錄。作者從一九九八年去奧地利,在薩爾茲堡的莫札特音樂學院讀書,到二00六年七月歸港,前後留學八年,取得了學士及碩士兩個學位。作者是一位很專注的學生,事事物物觀察入微,對留學生活更是積極投入,八年來回港兩次,真有點叫人不可思議。面對種種中西文化的變異和衝突,作者由抗拒而漸顯包融,以至接受同化,中間自然有一段漫長的過程,同時也帶出了很多有趣的聞見。早期作者會由香港人的角度來看奧地利,後來轉換角色,再以奧地利的標準來回望香港了。因此,這是一本雙向的文化交流的專著,深入淺出,輕描淡寫的,不高談理論,只是用閒談的方式,跟讀者講述留學生活的片段,以及一些耳濡目染的小故事,同時也帶出作者一些觀點與批評,以至主觀的看法。全書充滿了幽默感,趣味盎然,領著讀者遨遊天下,指點江山,通過文化的對照,很多人事作風、社會習俗的問題馬上就呈現出來了,發人深省,可供閒味咀嚼,自然也是很好的閱讀享受了。
除了前言後語之外,本書共分五章,分別從德語國家、飲食文化、水土與健康、危機感與安全意識、奇風異俗等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奧地利的文化現象,同時
也處處跟香港文化,以至中華文化作比較。如果奧地利人看得懂本書,借鑑東方經驗,很可能會有所比對和反思;香港人讀了,也可以擴展視界,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空間。例如打錯電話的時候,德語會有一系列的電話禮儀,一方覆述號碼,一方耐心回應,禮尚往來,最後還要互說再見。連錯幾次之後,作者竟然由此而認識了廚師先生,品嚐他所煮的奧地利菜。至於香港呢,「正常情況下都會馬上掛線」,禮貌回應比「超現實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飲食文化方面,當然是差異更大了。作者固然不喜歡維也納炸肉排,虛有盛名,沒有味道。而奧地利人當然也無法欣賞白切雞、叉燒包、春卷、烤鴨等的中式食品了,甚至一出了國門,也就扮成新款變種的洋中菜了,在歐洲落地生根,「研發出其獨有的吃法」,甚至「更是超出了中國人所認知的範圍」,讀者尋幽訪勝,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逗出會心微笑。
透過本書,我們知道奧地利自有一套茶療治病的哲學:「茶是在生病的時候才喝,而感冒是不用去看病的,喝茶就好了。」這跟我們飲茶的習慣明顯不同,
我們天天泡茶,洋人看起來還以為中國人有甚麼病了。作者說:「我們之間都有心病。」這是一個幽默的答案,十分巧妙。而洋人則喜歡「有病沒病都會去找醫生聊天來消磨時間」,別有一番悠閒天地。作者買了當地的醫療保險,但要到診所看病卻也有五大步驟,歷經千辛萬苦,才能辦好預約時間,其後左拖右等,到醫生渡假回來,說不定也有一個月以上了,作者帶著病壞了的殘軀去看醫生,醫生看過後卻只是仁慈地說:「沒事的,一般感冒而已,回家多喝點水,多喝點茶,多休息,兩個禮拜後自然會好,不用吃藥了。」作者沒有病十分失望,後來發現醫生斷錯症了,作者根本不是患感冒,而是花粉過敏,結果再轉到專科看病,等化驗,加上醫生渡假,「熬了三個月,等他度假回來,花粉期剛過,我的病真的不用吃藥,自然就好了。」此外,奧地利庸醫太多,其中牙醫尤甚,作者還建議「如果不幸蛀牙,首要做的不是打電話預約,是到旅行社訂機票。」有朋友預約看牙等了三個月,還被庸醫所誤,千奇百怪的,痛過半死。在整體社會來說,香港人爭分奪秒,辦起事來總比懶洋洋的奧地利人有效率多了。
到作者由奧地利回港的時候,原來他已經不能適應香港的生活了。第一是住房高聳入雲,天氣炎熱;第二是聽不懂很多人所講的廣東話;第三是香港的傳媒,硬銷「歐美等更先進的國家」,妄自菲薄。此外,作者又毫不客氣的指出香港樂器考試的怪現象,「考了演奏級便可以到琴行賺錢」,「可悲的是看到琴行只有八級程度的樂器導師去指導學生應付八級甚至演奏級的樂器考試」,「那為了應付五次考試而學的十五首考試曲目去投資十五萬港元與三千一百二十小時的童年」,作者警告香港家長,讓子女習音樂,如果是用來炫耀的,回報太低了,可能並不值得。
最後,作者又批評歐洲人的種種缺點,「歐洲人根本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好像在溫室中長大,被寵壞了的獨生子一般,見識淺窄,任性刁蠻。」百般滋味,又愛又恨。世上的安樂土根本沒有出現,而作者的思緒卻正遊走於回憶中的奧地利和現實中的香港之間,內心的激盪可能比當前中西文化的衝突更為嚴重。本書寫出生活的實感,議論鋒芒,同時更帶給讀者認識世界的機會。
黃坤堯 22,11,2006